部首语
听党指挥、跟党走。一代代科学家胸怀大局、忠诚于党,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,孜孜以求,为科学事业舍身探索,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。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,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,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,把自己对科学的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,推动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,在人们心中筑起矢志奉献的丰碑。
1955年10月29日,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,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--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。图为石油工人欢庆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的场景。
翁文波(1912-1994),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组织著名专家共同编制了《中国含油远景区划图》,这是中国最早系统的石油、天然气远景区划图。【详细】
侯德封(1900-1980),中国著名地质学家、地球化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发展了“陆相生油理论”,提出了中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思路。图为侯德封在油砂山观看岩心。【详细】
黄汲清(1904-1995),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。谢家荣(1898-1966),中国著名地质学家。图为20世纪50年代,黄汲清(右三)、谢家荣(中)等在西部地区考察含油地质。
刘广志(1923-2014),中国著名探矿工程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,被誉为中国探矿工程界的一面旗帜。图为刘广志院士在书房中。【详细】
李庆忠(1930-),中国著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。他始终走在石油勘探一线,兑现“我为祖国找石油”的诺言。图为李庆忠院士。【详细】
科技人员和职工向大庆进发。
3万多名部队转业、退伍官兵响应党中央号召开赴大庆。
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、院校、科研院所,抽调1万多名精兵强将奔赴大庆。
1959年9月,钻探人员在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发现了高台子油田,这是中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。因国庆10周年临近,人们将油田命名为“大庆油田”。
1959年9月26日,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,宣告大庆油田的诞生。在党中央支持下,全国各地石油职工和3万多名解放军转业官兵及大专院校学生,齐集大庆。图为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时的情景。
田在艺(1919-2015),中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、石油勘探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1960年,田在艺奉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。图为田在艺重返大庆油田留影。【详细】
王启民(1937-),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。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各个时期,王启民始终奉献在石油科研一线。图为王启民(右二)与同事们。【详细】
闵恩泽(1924-2016),中国著名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。陆婉珍(1924-2015),中国著名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。图为闵恩泽、陆婉珍夫妇合影。
图为交通大学旧址。
建国初期,交大学子们响应祖国号召,踊跃参军参干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国家。图为交通大学服从统一分配的毕业生们。
1955年4月初,党中央作出交通大学迁校西安的决定。图为1955年3月30日,高等教育部呈报国务院《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》。
1955年7月21日高等教育部下发《关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通知》
彭康(1901-1968,图中左四),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、教育家、革命家。1953年1月,彭康担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,是交大西迁的卓越领导者、组织者和实施者。【详细】
西迁工作的推进迅速有力。1955年10月26日,新校舍开工兴建,来自全国的8支施工队先后开进这片皇家园林旧址。图为建校与搬迁并进场景。
交大师生在离别上海前,在上海火车站的场景。
交大师生在简陋的草棚大礼堂里开会。
钟兆琳(1901-1990),中国著名电机工程专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。图为钟兆琳(右二)指导青年教师。【详细】
陈大燮(1903-1978),中国热力工程学界先驱。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的陈大燮,旗帜鲜明拥护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。图为陈大燮(左二)指导青年教师备课。 【 详细】
沈尚贤(1909-1993),中国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领域的奠基者。1958年,举家随交大西迁西安。图为沈尚贤(前排右一)全家合影。【详细】
陈学俊(1919-2017),中国热能动力工程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。1957年,38岁的陈学俊乘坐第一批载有交大基础课教师的专列来到西安。图为陈学俊(左)指导青年教师。【详细】
1978年,交大的教授们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。
交大图书馆一角,“向科学现代化进军”是时代的最强音。
2015年,经历20世纪五十年代交通大学西迁的部分师生行走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。
20世纪60年代中期,从备战的需要出发,中共中央决定在“大三线”(西南、西北)地区建立起包括能源、制造、军工等各方面的完整的工业体系。图为贺龙在四川攀枝花基地视察。
为使三线建设能尽快形成生产能力,国家对一、二线经济建设采取“停、缩、搬、分、帮”等项措施。图为三线建设者们正在开凿隧道。
一线迁到三线的项目统计表(1965年)
郭增建(1930-2017),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家。图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郭增建(左一)为“三线建设”考察镜铁山时的照片。【详细】
周培源(1902-1993),中国著名流体力学家、理论物理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周培源作为北大工程建设和规划的主要负责人常驻汉中。图为1980年3月周培源在中国科协二大上作报告。【详细】
吴佑寿(1925-2015),中国杰出的电子工程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。1969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迁往三线,组建绵阳分校。他和朱雪龙在绵阳分校完成了“二次群数字微波通讯系统”。【详细】
周传典(1920-2017),中国著名冶炼专家,为攀枝花的开发,为中国冶炼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图为20世纪50年代周传典(右二)和炼铁工人用烧结矿炼低矽铁成功时的情形。【详细】
图为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工人在劈山开路。
为建设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,在成昆铁路尚未修通的情况下,几万名建设者在人烟稀少和山岭陡峭的金沙江两岸展开会战。图为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平整土地。
1970年7月1日,攀枝花钢铁出铁。图为攀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。
地勘公司一四二队“三八”女子钻机组连续奋战三年,为开发煤田做出了特殊贡献。图为1965年4月六枝矿区医院基建施工现场。
1970年4月24日,在“夺煤保钢”大会战中,六盘水矿区落实了周恩来总理“要以大局为重、以三线建设为重、保证攀枝花出铁”的重要指示。图为六盘水矿区第一列满载洗精煤的货运列车。
钟南山(1936-),中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,2020年被授予“共和国勋章”。图为钟南山(中)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批战"疫"一线火线发展党员的仪式上领誓。【详细】
陈薇(1966-),中国著名生物安全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图为陈薇(右)在搭建的负压帐篷实验室检查血清分离。【详细】
张定宇(1963-),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、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,2020年被授予“人民英雄”国家荣誉称号。图为张定宇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综合病区楼联系、协调工作。【详细】
张伯礼(1948-),中医内科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人民英雄”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。在他的指导下,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。图为张伯礼院士在江夏方舱医院介绍情况。【详细】
李兰娟(1947-),中国著名感染病(传染病)学家、中国人工肝开拓者、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李兰娟院士身体力行战斗在抗疫救护一线。【详细】
2020年1月30日,武汉病毒研究所支援黄冈,根据已经返回黄冈的科技人员情况,在当地临时组建黄冈应急检测小分队。图为小分队成员在黄冈疾控中心合影。
2020年4月8日,武汉解封之日,武汉病毒所P3实验室也迎来百天战疫。图为科研攻关人员留影。
2020年6月23日,北京首座气膜版“火眼”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运行。图为工作人员在气膜舱内处理样本。
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,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坚持向科学要答案、要方法,共同铸就“生命至上、举国同心、舍生忘死、尊重科学、命运与共”的伟大抗疫精神。
新冠肺炎疫情初期,医务人员在采集咽拭子标本。
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制静注COVID-19人免疫球蛋白产品。
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制新冠病毒灭活疫苗。
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人员李智,不仅在疫情期间坚定逆行,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,还主动报名,成为第一批重组新冠疫苗人体注射志愿者。2020年3月24日,李智的左右臂分别注射新冠疫苗。